十三邀 第四季-第07期

收藏下载分享

类型:脱口秀地区:大陆年份:2019

导演:朱凌卿

演员:倪大红 / 牟其中 / 薇娅 / 坂本龙一 / 谭孝曾 / 谭寿昌 / 陈志武 / 项飙 / 谭正岩 / 马岩松 / 徐峥 / 陈冲 / 孙曼丽 / 张亚东 / 许倬云

云播资源如遇卡顿,请切换播放资源

线路1

故事梗概

《十三邀》是腾讯新闻与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一档人物访谈节目。许知远与十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进行对话,在对话中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

影迷点评

  • 来自网友【二十四画生】的评论最近看完许知远采访项飙的视频,在对话中,他们提到了一个概念“消失的附近”,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的时候,像是被击中一样,一直藏在心中的疑惑突然间得到了解答,有一种释然的快感。首先,引用项飙的话解释一下“消失的附近”:“每一个个体无非是世界上很多要素的聚合,一个临时的历史条件下的聚合。个人是有很多层次的,一个就是纯粹的自我个人,一个是作为很大集体的载体的个人。多个层次的个体,当中是有紧张关系的,但大部分时间是整合在一起。但现在它有个断裂,一个人纯粹原子性的个人,有时候是关心自己,有时候他一下子就跳出对很大的一个事件,做很宏大的评论,但是中间的这一层附近他没有兴趣。”我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是这样的。首先,每个人都是”一个临时的历史条件下的聚合”。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已经注定属于当下的历史了,活在现代的人不可能穿越回唐宋,只能生活在此时此刻。相比于宇宙的历史,我们人类是渺小而短暂的。人类在这段属于自己的历史中,努力寻找生命的价值,和他人创造连接,体验多样的生活,通过不断的获取知识,试图了解世界的运作原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束,伴随着亲情,友情与爱情的洗礼,经历着快乐,悲伤和苦恼的执着。这些情感和情绪,以及一切的生成而来的社会关系,就是“各种要素”,通过“聚合”,赋予个体生命以完整的意义。其次,每个人都是多层次的,“一个是纯粹的自我个人,一个是作为很大集体的载体的个人”。项飙这个观点是站在一个人类学家从认识论的角度上去讲述的。从个体的视角来看,你是由各种器官组织和大脑结合在一起的有机体。你的行为动作都受到大脑中思想意识的驱动,而你的思想会受到你见过的人,读过的书,听过的话和经历的事情的影响,这些影响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当一个人开始了解世界并融入这个世界时,作为自我个体的意义将得到实现。从群体的视角来看,我们生活所必需的物资资源都非一个人所能完成,必须与他人合作,通过商品的价值交换,获得生存的物质基础,这是我们的生存本能,也是我们在群体中扮演的角色任务,我们始终都会生活在这个群体之中。在理解了上面两点的基础上,我们来看所谓的“附近”是什么,又是为什么“消失”的,如何去“寻找”。整篇采访中,我觉得最大亮点就是“附近”这一词的提出。我们“有时候关心自己”,有时候“一下子跳出来,对很大的事件做宏大的评论”。中间的产生的断裂就是所谓的“附近”。这个附近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也包括社会意义上的。比如附近的风景所包含的一草一木和附近的人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什么原因导致现代人的“附近的消失”,我认为有两点,一是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各个国家虽然政体不同,环境不同,但是总的历史趋势大致是一样的,从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变,农业文明是以家庭为最小单位,和附近的邻里乡亲,组成更大的生产劳动单位,围绕着土地耕种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城市文明则是以个体为最小单位,依附于由法律协议所绑定的各种公司企业,组成的经济生产的庞大有机体。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附近的消失。我亲身经历了这个转变,也亲身体会到附近的消失,所带来的情感的缺失和间歇性的迷茫。第二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总是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了工作效率,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科技发展的速度总是先于思维方式更新的速度,在我们还没有完全适应改变时,改变已经发生了。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性的同时,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中缺乏了对附近的认识,项飙在采访中举了外卖平台点餐的例子,你在点外卖的时候,只是和外卖员产生了一次短暂的连接,在你取餐之后,这个连接就消失了,这个连接产生于附近,是附近的人。而这个附近会留存在外卖平台上,通过一组组数据留在后台进程中,未来平台会根据这些数据使用算法进行优化送餐路线和路况响应,你的“附近”被平台“偷”走了。那么如何解决当下这个“附近的消失”的问题呢,项飙给出的建议是,回到开始的地方,重新建立连接。与周围的人重新认识,重新认识你所生活的附近,每一个小店,每一个个体。我认同这个建议,除此之外,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另一种解决方法,附近本质是上是邻里关系的集合,之所以成为邻里,除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地方,主要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目标,相同的生存挑战和相似的生活背景,这些要素都构成了邻里关系的一部分。如今在城市文明中,我们可以构建一种新型的邻里关系,这些成为邻里的人,可能没有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或者在不同的城市,但是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相同的价值目标,相同的意义归属,这些组成的新的邻里,新的“附近”。从这个角度看,其实这种新的“附近”已经在逐渐成型,比如兴趣社团,俱乐部,甚至微信,讨论群,朋友圈。这些都是新型的“附近”,我们依然没有丢失。
我们仅提供浏览服务,本站不上传不存储,侵权请告知。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