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被害者 第一季 誰是被害者 第一季-第03集

收藏下载分享

类型:悬疑 / 犯罪地区:台湾年份:2020

导演:庄绚维 / 陈冠仲

演员:尹昭德 / 李沐 / 王识贤 / 许筑婷 / 陈为民 / 陈家逵 / 洪都拉斯 / 季芹 / 赖澔哲 / 马念先 / 林心如 / 许玮甯 / 曾敬骅 / 郑人硕 / 张琼姿

云播资源如遇卡顿,请切换播放资源

线路1 线路2

故事梗概

一名亚斯伯格症的鉴识官方毅任(张孝全饰),在一起诡异的命案中,发现命案的关键证物,竟涉及失联的女儿。为了隐瞒警局同事并私下找出真相,他冒险利用鉴识知识,误导与他搭档查案的火爆刑警赵承宽(王识贤 饰) ,同时与握有重要线索的嗜血记者徐海茵(许玮甯饰)合作调查,方毅任终将发现,能让真相水落石出的,不是他最擅长的鉴识知识,而是遗失已久深藏未露的情感⋯⋯

影迷点评

  • 来自网友【闭眼拍照小天才】的评论 巨长时间的更新,是因为看了好多剧都没有让我动笔的冲动和灵感终于在这个周末,看到一部让我想洋洋洒洒写东西的电视剧了!所以终于更新啦在我印象中,台剧是青春少女恋爱剧的代表几乎是我们90后恋爱剧的启蒙老师和打开世界的一把钥匙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帅的男孩子以及这么甜甜的恋爱可是时代发展太快,台剧经典的恋爱剧慢慢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份子,不再辉煌台湾的更多明星都选择来大陆发展挣钱拍烂片就算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其他国家更加劲爆,更加狗血,更加丰富的其他电视剧类型,台剧陷入了一片沼泽之地,想出出不去,但又没有完全陷进去为了可以恢复台剧以前的繁华,台剧走上了不断摸索的道路终于在2019年网飞打造首部华语原创剧集《罪梦者》,由陈映蓉执导,张孝全、贾静雯、范晓萱、许光汉、王柏杰等主剧情以及画面非梦境似梦境的表现手法,短短5集不拖泥带水,没有矫情废话,虚实结合的讲述了带有悬疑复仇美色的梦幻故事,尽管豆瓣评分只有7.1分,但个人感觉效果意外的好当然剧里男神们的肉体更让人喜欢哈哈哈哈哈紧接着2020年,网飞再次出资打造破案悬疑剧,就是我今天重点推荐《谁是被害者》The Victims' Game2020年4月登陆Netflix全集播出,这次网飞并没有参与制作,从购买原著小说《第四名被害者》到改编剧本拍摄手法全部统一为台湾制作公司瀚草影视独立完成剧情讲述作为现场鉴定师的方毅任(张孝全饰)在溶尸案案件查证物的时候突然发现其中一个证物—水塞上有自己失联很久的女儿江晓孟(李沐饰)的指纹,隐藏证物后与记者徐海茵(许玮甯)一起协作查案,最后破解黑暗查明真相在这里要特别说明,在电视剧一开始也展示了方毅任的聪明和观察力的出众,但是与此同时方毅任的与众不同也是因为他患有亚斯伯格症这种病症是一种泛自闭症障碍,具体体现在病人社交极其困难,伴随着兴趣狭隘及重复特定行为,也就是说方毅任的语言沟通能力和感情表达能力非常的弱但并不是他没有感情,只是不会表达所以异常喜欢科研以及仔细观察的他在案件侦查中反应速度要比警察还要快,也就是为什么在电视剧中他总是比警察先行一步,找到这一个案件的关键点《谁是被害者》的英文名字也非常有意思,比中文更加直接了当的点名了中心“The Victims' Game”意为被害者游戏顾名思义在电视剧中从第一个案件开始就开启了被害者的游戏一直到最后的案件结束,凶手是巧妙的影响着让被害者们觉得自己的死是有价值的,是心甘情愿的利用每个人的心愿被上一个人完成,自己再用死来完成下一个人的心愿一直接力下去从第一个案件溶尸案开始,死者全身泡在有腐蚀剂的浴缸里,从身边遗留下来的证件来看,死者应该是女性,名为苏可芸可是奇怪的是,通过后几天的尸检发现尸体是男性,并且查询监控发现了原本应该死在浴缸里的苏可芸却意外的出现在了街道上,顺着轨迹找到所在的楼房时,真正的苏可芸已经被烧成焦炭,而在旁边遗落的另一个身份ID正好是这栋楼盘的员工-张聪建经过调查,楼板公司经常克扣员工,工作时长严重超时,工资奖金极其不到位,而张聪建在前几年还是业绩第一的员工到后来却要让他签主动离职书张聪建在前三个月之前就一直在收集公司违法的证据,而现在苏可芸死在这里引导着警方和媒体揭示了这里的真相而再等发现张聪建的尸体时,则在下一个场所,这里又有什么秘密呢?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替对方完成遗愿然后选择自杀了结自己的性命,受害者悲情可怜的无助,只能依靠死亡来公布真相、完成心愿,看起来自己的生命在最后一刻有了价值,死得其所,毫无怨言可是这一切都是正确的吗?用自己的死亡换来想要的公道,看起来是多么有勇气的一件事情,可是真正的勇敢并不是选择死亡而是坚强的活下去记者徐海茵八面玲珑,社交达人,在报社混的风生水起,采访被害者家属时能假扮死者粉丝或者是社工等等角色来帮助自己完成采访看起来非常乐观正能量的女孩子,又有谁能知道在她小的时候爸爸带着他们一家人出游,其实是去自杀汽车尾气导管进入封闭的汽车里,全家人都昏迷过去只有徐海茵突然醒了过来,最后只有她和他妈妈获救,从那之后她非常恨自己的父亲因为失败无法面对以后的生活就选择让一家人用死亡来面对,自私自利的没有经过任何人的同意就做了可以获取别人生命的决定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丈夫,他怎么可以这样?等到案件最后真相大白幕后凶手现身时,徐海茵去监狱看了这位“意志相当坚定”的女士,询问她的故事以便发稿写文章凶手告诉她:这一切都是她在帮助他们,人死了要比他活着更加有意义,一群想要自杀的人帮助他们有意义的去死有什么错?就像最开始的周洋,凶手的恋人,双腿残废但是却非常有思想,看不惯疗养院的种种黑暗想要揭发想要申诉,但是因为自己身体却无能为力凶手这个时候就用各种药物当做维他命给他吃,造成了徐洋肾衰竭死亡,而几年后才开始了被害者游戏直到最后一个被害者引身到徐洋和疗养院,才为结束”用残忍的夺取别人性命的方式称之为帮助别人,其实是在为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可是经历过死亡的徐海茵则告诉他确实人活在世有诸多不如意,不满足,不顺利,但是最勇敢的不是选择死亡,而是坚定地活下去“死在浴缸里的男孩子想要变成女孩子,不被所有人理解,但是如果他在等等就能得到妹妹送的礼物和家人的理解死在工地的苏可芸是个过气的歌星,已经快被圈子遗忘,可是她再等等就能看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好多喜欢她的粉丝以及周洋,如果不是你的举动,也就不会有今天坐在监狱的你,周洋也可能活得好好地而徐海茵的爸爸,如果坚持的活下去,那他现在就能看到他女儿长成什么样的大人”每个人都有黑暗、阴暗的时候,想要结束自己的性命来摆脱在世时遇到的一切纷扰和痛苦,就算是这样但其实大家都有一点点想要活下去的种子,只要让他看到这个种子他就能坚持下去而不是结束这一切而凶手直接掐灭生者的希望,煽动绝望以及告知死亡并不可怕来推动被害者自杀倾向,这是教唆杀人,而不是真正的拯救当然生与死的选择这个课题太过庞大,我无法用言语以及所拥有知识去阐述谁对谁错,电视剧想要用生的希望来唤醒边缘者,通过每集的拥有社会现象的故事来呈现我们现在这个正常又病态的世界,最后在结尾回归正能量,是能做到最优化的处理了毕竟电视剧不是教导我们应该怎么做,要怎么做,而是让我们看到每个决定的背后和结果有可能是怎么样的,从而对于我们自己的反思前面说到方毅任有心理疾病无法根治,他以为只要结婚有家庭孩子就能好,可是事实证明在疾病的影响下它发生更坏的一面离开家庭和孩子本意是想要保护他们,可是却最直接的伤害了他们,到最后他不是不痛苦不是感受不到感情,只是他不会表达不会展现,不知道作为一个父亲和丈夫,他应该怎么做我们会对他无奈生气不理解女儿原谅他,但是真实生活中渴望爱的女儿和父亲最后会和好是最正常的事,就像徐海茵最后也去墓地看了自己的父亲一样,与自己和解网飞这次只是投资出钱的决定并没有参与其中我觉得也是让本剧更加有台湾的味道,不像《彼岸的嫁衣》看起来不伦不类的,改编于小说让故事本身能完整饱满的呈现出来,对主角人物的刻画也非常细节,对于每集社会化现象的呈现也非常的现实“ 在悬疑破案的外衣下其实是对于整个社会现场的探讨,被害者的那么多的痛苦大部分都来源于社会的不认可或者是人性的阴暗面或者是感情的缺失,包含进电视剧里所带来的思考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更多人可以关注到弱势群体和不完善的制度 ”有希望美好的未来,就更有活下去的活下去才有希望更多精彩关注我的公众号:
  • 来自网友【墟光天去鐘點五】的评论台剧的又一佳作。基本上,全剧人物都蛮丰富立体的。患有亚斯伯格症的鉴识员,长年受幼年伤痛所困的嗜血记者,脾气暴躁、与儿子关系冰冷的刑侦队长,六个(七个)身世各异、谜团重重的被害者共同交织成一张网,网住了所有人。同样聚焦社会议题,《谁是被害者》与《我们与恶的距离》有某些相似之处——二者都没有放弃对于犯罪事件的发源的追问,追问社会与看似局外人的公众与这些事件和事件当事人的关联,追问“正常人”“无罪者”与恶的距离。正如编剧徐瑞良所言,或许有些问题是没有唯一答案的,社会也很难达成共识,但是我们不要停止去探索它,而是一直去追问,不断地追问。但是人物和剧情的结构又有明显分别。《我们与恶的距离》是从一桩犯罪的多个涉及方展开,包括施害方、施害方的家人、被告辩护律师、受害方的家人、媒体、被告辩护律师的家人等等,去探讨社会应该如何认识和对待犯罪,如何防止同类事件再次发生。《谁是被害者》则是由“连环杀人案件”牵扯出多个边缘群体,引起关于自杀议题的探讨,以及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中所应持有的立场和调性。不同的自杀者背后是不同的故事。跨性别者游诚皓得不到家人和社会的认同,挣扎在“我不正常”的评价里自我撕扯。过气明星苏可芸因为劣迹而复出受阻,年老色衰,不再被市场青睐,无法再拥有一方舞台。建设公司员工张聪健因高强度工作而罹癌,反被公司抛弃,拖欠奖金和工资,呼救无门。盲人艺术家庄秉荣的木雕作品被双胞胎弟弟窃为己用,作品远销海外,自己却蜗居在不见天日的废旧工作室。未成年时卷入刑事犯罪,重伤被害人致死的刘光勇,即便拥有家庭,也摆脱不了内心的愧疚和罪恶感。自小得不到父亲关爱的少女江晓孟,独自照顾重病母亲,小小年纪在风月场所打工,被迫学会在烟花地界摸爬滚打的社会技能。因故致残的历史教师周洋,徒有一身正气,无法为同一护理院的其他老人伸张正义,只能眼见乌云蔽日。几个案件在呈现上是层层递进的,越往后,自杀者的面貌越清晰,我们也越能看清楚他们的痛苦与犹疑。以刘光勇跳楼自杀未遂为分界点,整个连环案件就变味了。除了自杀者,鉴识员方毅任与记者徐海茵也是边缘群体之一。方毅任是不被极大多数人了解的亚斯伯格症患者,孤僻、固执、情感障碍,为人僵硬而冰冷,同事朋友皆敬而远之。徐海茵是视新闻作猎物的秃鹫,文笔浮夸而富有情绪煽动力。但在案件侦破过程中,他们也渐渐开始面对自己内心深处一直回避的问题。实际上,结局是绝对的暖色调,每一个人都达成了与自己与外界的和解,包括死去的人。他们的遗愿被看到,诉求被听到——游诚皓的妹妹把哥哥的想法与父母沟通;苏可芸的母亲稍微能理解她一点了;队长和小廖去看望张聪健的老父,陪他吃火锅;庄秉荣为世人所知;刘光勇的孩子出生,林钰容有了些许寄托;安光护理院被曝光;江晓孟回到父亲身边;方毅任得到同事的帮助和谅解;徐海茵稍稍打开心门,放下愤恨,思索记者的责任和媒体的功能。末尾,徐海茵与李雅均的对话,可作为主创人员对于自杀这一选择的其中一个回答。或许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但我们可以继续思索,继续讨论——“边缘人何以成为边缘人?” “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与他们相处?”“社会对于他们的支持是否足够?哪一环节有缺失?”“媒体的报道是否全面、到位、深刻?” “报道重大恶性案件时,是否只停留于博眼球,而没有去探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整个社会,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也扮演了施害方的角色?”这是每一个活在阳光下的“正常人”永远不应该回避的问题。剧集的瑕疵也比较明显,比如,验出张聪健大拇指指纹的针筒出现后,案件的悬疑性大大降低,基本可以得出是自杀走向的判断;自杀性质揭露后,悬疑性基本为0;警方专业程度不足,案件bug较多;李雅均的作案能力过高,以至于合理性大打折扣等。希望主创团队在之后的产出中,可以平衡社会性与悬疑性,将悬疑爱好者的分拉回来。
我们仅提供浏览服务,本站不上传不存储,侵权请告知。网站地图